年轻文化催生时尚“顽童族”

时间:2011-03-16 14:31:00  来源:新视线点击:0

  《纽约时报》是这样定义Grups的:“他拥有十几双运动鞋,不惜一掷千金购置满柜子的名牌牛仔裤,一说起最新的音乐大碟就停不了口。他不是孩子,也非十几二十的嫩头小子,这是一群正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青春,也一举消灭了年龄代沟的成年人。”从Dandy、Hipp到Yuppie,Grups(我们且将它翻译为“顽童族”)俨然已经变作如今最时髦的都市人群。比起死抱陈腐观念哀悼青春,抑或倚老卖老地拒绝青春,顽童族开放、玩味和积极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丰富经历与年轻心态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看来,Grups代表与展现了一种以非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年轻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成熟意识。就让我们结合2011春夏时装最新潮流,从历史与现在,从Grups的最佳代表人物到执迷年轻文化的优秀创意人,由各个方面入手,以顽童心态,为青春写下新的释义。

  青春正能量

  时装酷玩派人士请注意以下几条消息:

  不久前,Lacoste携手法国插画家Severin Millet推出的限量版童装T恤。Severin Millet小姐绘制的鳄鱼图案活灵活现,女生款式上画着一位身着时髦运动风装束,手弹吉他的鳄鱼小姐;男生款则是一位穿着优雅礼服,站在假日行李前的鳄鱼先生,浪漫又讨喜。即便穿不上童装,收藏也会十分有乐趣。

  全新的Lacoste L!VE第一个系列即被设计师大胆赋予波普幻象,让人想起VictorVasarely与Daniel Buren的关于视幻艺术的作品。广告大片也完全跳脱出原先Lacoste的常规,试图树立一个更年轻而深刻的Lacoste形象。画面中一群并非完美面孔却有着不同个性的年轻人,充满声色的派对掠影,如一幕青春舞会般令人印象深刻。

  新任设计总监Felipe Oliveira Baptista先生在接受Dazed Digital网站采访时说:“Lacoste,就是年轻和色彩。”

  其实,我们对年轻精神的向往充满某种矛盾式的生活理解,过惯严谨、事事追求一板一眼的工作状态,又总向往一份跃动的青春之心。所以,无论你是四十不惑,还是刚和社会打交道,挑一个充满青春正能量的时装品牌作为衣橱常备,总是没错的。

  学院情愫

  在巴黎这样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市作秀,设计师们也仿佛格外偏爱校园。2011春夏, Antonio Marras就选择了巴黎17区Lycée Carnot高中举行Kenzo的男装系列发布会。这是一个育牛人无数,出过德勒兹这样大哲学家的老牌名校。在Lycée Carnot的体育场里,绿色的栏杆和屋顶钢结构支架显得生机而蓬勃,大片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在操场上,极容易让人追忆起学生时代手不释卷的那股子文艺情怀。秀场上摆放的椅子仿佛就是教室里直接搬过来的课椅,直叫观众们时光回转到少年。再来看看鱼贯而出的模特们,地中海蓝白条纹、泼墨染印大花、草绿、宝蓝、桃红……让人想起那句对于春的描述——一切都是新鲜的。最值一提的是,演员Joana Preiss、模特Hannelore Knuts等不少中性气质浓烈的女人也出现在了秀场上, Marras让这些女性模特们自己从整个系列中挑出自己喜欢的一套, 混在男模当中一道演绎这个男装系列。Marras认为,这些依照男人身体而设计的衣装穿在女人身上也会很好看 ——“这就是Kenzo的自由精神,打破规则。”

  叛逆印迹

  说到时装设计师中的Grups代表,Marc Jacobs认了第一,恐怕没人敢认第二。这位生于1963年的设计师,自从猛然一天幡然惊醒,从胡子邋遢、蓬头垢面的宅男形象一下转变为每天要经过五道护肤程序、着裙装谢幕、穿自己设计的女装登杂志封面的“超级外骚男”后,常人的年龄计算规律就已经完全不适合他了。时装圈从不乏顽童、恶童附体的设计师,而Jacobs的玩乐之心可是比起谁都不逊色。奢侈品和高级时装对于他来说,从来都不是应该一本正经,端得高高在上的玩意。他与Birkenstock跨界绸缎Birkes;找Converse合作洋缎球鞋;他说如果自己要穿一件燕尾服,一定把它弄得皱巴巴,再找双洋缎球鞋相搭配。在Louis Vuitton 2011年春夏男装秀场上,Marc再次显现出自己的天才混搭意识,把自己的那一身海绵宝宝、星星、卡通人纹身的背后功臣——纽约艺术刺青师Scott Campbell请了出来。中国的读者们或许对Campbell不甚了解。自2004年在纽约开设纹身店Saved Tattoo以来,他服务了无数明星大腕,成为世界知名的刺青艺术家。他还举办过自己的艺术展,用雷射激光将美钞切割出3D的立体骷髅图案,极具视觉冲击力。今季,两大爱走不羁之路的创作怪才联手,用叛逆张扬的纹身rock了一把中产阶级的保守。秀场上,Campbell为模特们绘上设计过的刺青图案,使其变为造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小试牛刀,仍然惧于刺青又想玩一把特立独行的人们大可选择Jacobs和Campbell合力打造的刺青手袋。以东方的麒麟为设计元素,黑色包袋上雕刻出的图腾手工繁复、细腻而生动,绝对是小马哥混搭法则中一只打破平庸的亮眼单品。谁说刺青只是荷尔蒙分泌过盛、一时冲动的产物呢?这个夏天,快快亮出你的刺青吧!

  年轻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当John Kennedy被推选为美国总统时,年仅43岁。那是1961年,上世纪50年代末期衍生出来的年轻文化开启了这个时代的篇章,以至于在很多后人的追忆和想象中,60年代都与挥霍和放纵的青春密不可分。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Mod”、“Teddy Boy”,这些风潮和阵营中,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高举反叛主流阶层的旗帜,以似乎永不会消亡的青春为筹码。在Nick Yapp撰写的一本关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书籍中,他是这样形容的——“60年代的年轻人冲破了樊笼。他们成群地蹲在空房间里吸食毒品;他们穿着夸张的服饰;他们听着那样的音乐——就算不是魔鬼之音,也震耳欲聋到简直可以把地狱都摧毁。他们打架、跳舞。更有甚者,他们形成了这个年代最重要的风潮。”

  这绝非偶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1955年,还未发明出迷你裙的MaryQuant在伦敦英王大道开出专门面向年轻人的时装店铺Bazaar时,一切就已经凸显端倪。二战之后的婴儿潮,造就了终于摆脱战乱阴影,生活富足无忧的一代。中国人说饱暖思淫欲,而彼时西方这批年轻人已然到了淫欲思反叛的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抨击占据统治阶级的中产阶级生活观和道德观成为他们首要的发声内容。 一种有悖于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由此产生。音乐、时装、艺术、电影……精力旺盛而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编织起了一整个以这种全新思潮为向导的文化环境。 Edie Sedgwick、Jan Palach、Che Guevara、MickJagger,有着青春美好的面容及身体的偶像们,都因成为了这股风潮的领军人物而被顶礼膜拜。

  作为一种微型阶级文化,青年亚文化最初“规模小,局限于某个地域且五花八门”,每种分支以其在音乐、媒体、时装和价值取向上的某种相似性结成群,各有其独特的趣味。在本无阶级权贵分制桎梏的美国,流源出了最无所忌惮的嬉皮士文化。这种崇尚和平、自由,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思想体系象征了青年对于社会及人性最本真和无畏的臆想。首先,它不侍权贵,不理阶层,它所维护的,是人的生而平等,不受束缚;它所反抗的,是战争对人类权利尊严的剥夺以及精英阶层的道貌岸然。再次,它毫不顾忌地以性爱和毒品为释放手段。对于嬉皮士们来说,毒品产生的置换效果能帮助他们达到内心的修养,看到视觉和经验的不同层面,从而出离主流社会和传统道德观念,而无约束的性爱则是博爱的表达。如同所有其他的亚文化潮流一样,嬉皮士的特质使它带有强烈的“年轻人”制造印记。留起脏发与胡须,穿上廉价的二手花衣喇叭裤,席地而坐,唱兮跳兮,这样乌托邦式的美好构架从根本上说并未试图从现代社会的矛盾性中尝试寻求解决途径,甚至完全脱离了现代语境。并且,这种不惜牺牲外在社会价值与内在肉身健康的先锋性实验,就像一服强大的迷幻药剂,在奉献出最大程度的真诚和无防备的同时,也因与理性和现实的分流而造成了一个无处落脚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年轻文化所高度崇尚的西方反叛与自由主义,正如哲学家Alain Badiou所言:“必将导致虚无主义的境地。You can do it成为主旨,人们被鼓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前卫和先锋的挣脱意义也走向了虚无,因为它从此不再与任何事物对立。”

  与青春有关的十年

  那些紧窄的长裤与修身的素色夹克风潮仿佛还在眼前。而它的始作俑者——Hedi Slimane已经开始提醒我们一个十年的完结与再开始。今年4月,Slimane即将出版自己的十年回顾集《Anthology of aDecade》。他的黑白影像,将带领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摇滚、时尚、音乐、青少年的回溯之旅。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Anthology of a Decade》分为四卷,600多张影像作品穿插于800多页的书籍中,记录的不仅是Slimane过去十年,更是一个创作者的完整精神世界。从2000年到2010年,这套他为摇滚乐手一手建立的时髦着装体系已然标准化,窄身牛仔裤、湿漉漉的乱发、纤细而简约的中性衣衫——21世纪的boy形象,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时装情结。

  Slimane总是能精准地体现藏匿于主流视野下,关于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地下精髓。他跨领域的执迷与热爱在这种独立音乐和高级时装的完美结合中功不可没。这位设计师曾说:“音乐能说明我工作的一切。我所设计的时装总是在表述我热爱或者新挖掘到的音乐。”地下音乐的创造者和受众——都市中的青少年更是Slimane热衷观察的人群。早期的Dior Homme,将Slimane偏爱的男孩无比清晰地摆到大众之前:孱弱,纤瘦,沉溺,逃叛。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关于boys的典型现代形象,而你很难说清楚究竟是Slimane从零星的都市生活片断中拾起了它们,还是他投射给大众的虚构形象最终变成了真实。在Slimane之前,我们已很难找到现代青少年文化的准确面目。永远找不到乌托邦的嬉皮士,因反抗一切而易入虚无之境的庞克和摇滚……最终都在中分流成可以上栏上袈,可供消费的“独特风格”。当主流终于找到了成功吸收并消解亚文化的方法,青少年也无法从自己的所处中找到释放激流汹涌的路径。在所有将青少年文化变做风格的创意人中,Slimane可谓集大成者。他以音乐为手段,时装为语言,商业体制为媒介,将青少年文化集结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使得亚文化-消费社会的现代关系充分展现。而在这个看似能成为消费主义消解青少年文化经典案例的实践中,Slimane通过高级成衣这个载体,给他的消费者——主流社会的精英们来了一次振聋发聩的头脑风暴。用主流社会的手段侵袭主流社会,谁说这不是一场胜利呢?

  时装塑造英雄,也能轻易让英雄变成cliché而失去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Slimane选择拿起相机的举动,让他终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立碑成为更具说服力的可能。除了对于时装历程的记录,《Anthology of aDecade》展现了Slimane成为摄影师后随各时尚杂志周游,在柏林、纽约、伦敦、洛杉矶各地记录下的青少年影像。他们在Slimane的镜头里跳了、笑了、沉沦了、执迷了,青春的面孔和身体被定格,成为当下最真实的青年文化缩影。

 

【责任编辑:宋晶】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支付中心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代理加盟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栏目热线 | 意见建议 | 不良信息举报 留言

晋ICP备08001298号 增值许可证:晋B2-2008001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1004000043

7*24客服热线:0755-32905944 客服邮箱 任奥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