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襄阳市南漳县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眼下正值秋蚕生长季节,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示范合作基地——南漳县板桥镇雷坪村桑蚕基地,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蚕共育室,里面却充满新意:蚕宝宝吃的不是桑叶,而是科学配比的蚕饲料。
“这是新引进的温湿度共育自动化系统,在本地可以通过控制箱来调控,千里之外就可以用手机对蚕室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进行远程监测和调控。”9月9日,南漳县天都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加松告诉记者,这里养出来的蚕更加“健壮”,单产提高5公斤至10公斤,孵化率、收益率均能够达到98%,还节省至少20%的劳动力。
科技赋能智慧育蚕、科学养蚕,既解放了人力,又提升了养殖效能。当地农户纷纷重操旧业,经统一培训、岗位练兵,从“经验主义”养殖户升级为“职业农民”。
目前,板桥镇有18个村发展蚕桑产业,村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多元;有100多家养蚕大户,带动全镇500多家农户投身蚕桑产业,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7家,年养蚕3000多张,产鲜茧27万斤,蚕茧收入700万元。
南漳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兴盛时,千亩以上的养蚕大村有20个,桑园面积、养蚕张数、蚕茧产量曾一度居全省前列,“楚丝”品牌更是享誉全球。
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出台蚕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将蚕桑产业链纳入全县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助推蚕桑产业发展。
从“种好一棵桑树”到“养好一张蚕纸”再到“拉长一根蚕丝”,南漳县关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深度挖掘“链”上经济价值。
“桑叶消化不完,我们就建桑叶茶车间;修剪的桑枝过去当柴烧,现在桑枝菌车间可以实现变废为宝。”雷坪村党支部书记柏宜鹏说,该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辐射周边2000多亩桑园,年加工优质桑叶茶1万斤、桑枝菌包6000袋,蚕桑资源实现就地转化增值。
为进一步加大蚕桑资源产品开发力度,在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漳县老促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投资390万元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板桥蚕桑博士工作站日前正式投入使用。
板桥镇党委书记蔚治军表示,基地搭建了蚕桑科技创新平台,帮助当地综合利用蚕桑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蚕桑观光旅游产品,加快推动全省蚕桑大镇建设。
此外,南漳还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工厂”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楚丝”的影响力。
该公司打造的南漳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已成为全省蚕桑产业三产融合典范,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家丝绸工业旅游项目与蚕桑文化旅游目的地。游客在这里既可以走进缫丝车间生产一线,见证“抽丝剥茧”的过程,又能看到馆藏缫丝器具,了解楚国蚕桑丝绸历史,还能品尝桑叶茶、桑果汁、桑葚酱等蚕桑丝绸主题产品,感受蚕丝被、丝巾、旗袍等丝绸制品的魅力。
该公司副总经理肖学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9.3万人,预计今年接待量突破15万人次,缫丝产业和旅游收入达1.2亿元。
从“四边桑”向“集中连片”、从“小农户”向“专业合作社”、从“零星散养”向“省力化大棚养蚕”、从“一产种养”向“三产融合”,南漳县桑园种植模式、养蚕主体、养蚕方式、产业模式均发生巨大变化,蚕桑产业“破茧成蝶”。今年,该县蚕桑面积稳定在5万亩,预计年产鲜茧800吨以上。
从桑叶到茧丝,南漳蚕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
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南漳将进一步做强这一支柱产业,加快整合全县蚕桑资源,推进产品深度研发加工,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鄂西北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全媒体记者 朱贤 彭月娇 通讯员 龚良杰 张昊婷)
(来源:襄阳日报)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