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模式”须谋求转型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正值盛夏,对生活在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南方城镇东莞的商人以及工厂老板来说却如临严冬,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他们苦熬数年,仍然看不到曙光。在这一两个月里,两家具有数千员工规模的东莞厂商相继倒闭,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小企业悄悄关停,对于东莞企业重现2008年“倒闭潮”的议论正在悄然进行。
东莞的产业形态既是出口导向型,又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外部环境的变化最敏感。在我国这种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也被称为“东莞模式”。据东莞外经贸局数据,今年1-4月东莞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5%,而现在东莞企业面临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外部市场恶化、国内成本上升。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超过三成的企业表示订单下降,原因是欧美市场经销商的库存大量挤压,而且正处于去库存话的状态。
经营成本的持续上涨导致某些企业有订单也不敢接,今年以来企业经营成本普遍上涨30%左右,东莞制造业的利润也就是5%左右的水平,成本一上涨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是零利润或者是亏损,即便接单也只是为了勉强的维持生存,成本的上升本来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来进行规避,但是由于东莞企业是以来料加工型为主,两头在外,东莞的企业根本没有溢价的权力。
“东莞模式”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是选择死亡还是涅盘重生?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对此作出评论。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