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服业:从高棉价“伤不起”到觅出路
去年9月份以来,棉花继绿豆、大蒜、苹果之后,成为又一个走向“疯狂”的农产品。面对棉价“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棉农、棉商、纺企“伤不起”。棉农惜售、观望,交售进度明显减慢,至今棉农手中还有15%的棉花没有卖出,只能等到9月份与新棉一起出售;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不敢敞开收购,收收停停,目前库存量大的亏损严重;纺织企业库存增加,销售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纱价上涨时,纺企订单少,纱价下跌,下游观望情绪浓厚,采购不积极,棉纱严重滞销,库存量大增。
面对史上罕见的困难境遇,纺织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压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近期棉价大幅波动,企业只能接一些小订单,大订单不敢接。而随着大订单的减少,库存量逐渐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当地多为3万锭以下的小型企业,产品档次低,资金链短,库存压力更大,这也是当地停产企业多的主要原因。赵中锋表示,目前纺织企业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停产不是最好的办法,当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想方设法活下去。
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原料公司经理李传波在分析目前纺织企业处境艰难的原因时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棉价大幅走高,人员工资提高等生产成本增加,推高了棉纺织品的价格,很多国外订单逐渐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外贸订单减少,市场需求降低,库存不断增加,再加上今年以来国家多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收缩银根,贷款越来越困难,整个纺织行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传波表示,纺织企业目前的阵痛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它逼着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低成本扩张的发展之路是行不通的。目前,纺织企业除了要减少库存外,还要在产品的质量和样式上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把产品做精、做细。同时提高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样式,适应市场需求,把棉价波动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搞研发,使用新型纤维
贾国强认为,多年来,众多纺织企业以较低人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快速发展,国内纺织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缺口扩大,给某些炒家提供了机会,造成棉价暴涨暴跌。今后几年国内棉花生产潜力有限,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纺织行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使产品由低档次、粗放型向高档、精细化转化,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非棉纤维,降低用棉比,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同时纺织企业要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价值与企业文化的载体。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