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童装品牌“迎毒而上” 抢夺童装市场
近年来,多个地方质监部门在对儿童服饰的抽检中发现了国内多个品牌存在童装质量问题。涉及的产品包括不少知名品牌童装。企业要对此做出及时的应对,不要让有“毒”童装成为婴幼儿健康的一个“定时炸弹”。
监管部门虽然每年不断加大资金、人力投入,仍存在多处盲点让有“毒”服装有可乘之机。我们国家对儿童用品的标准有全面、严格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却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检测机构为了收费,出示有问题的检测报告。
监管方式有待完善
“国内有70%的童装通过批发进入市场,这些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绿盒子童装总裁吴芳芳向表示。一位不愿具名的检测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对百货商场以及超市等流通渠道外的童装的质检并不严格。”
“其实仅凭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即使在国外,也不会仅仅依赖监管部门。”据他介绍,在欧美国家,童装市场上流通的产品除了面临监管部门之外,还必须面对来自民间的监管力量。最令童装品牌头疼的两股监管力量分别是时不时就来“串门”的NGO,以及竞争对手派遣的纠错人员。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真正可怕的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打击。一旦竞争对手发现品牌童装产品有质量安全问题,就会不断借此打击对方。”然而,国内的情况却令人尴尬,“品牌商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如果对方产品存在问题,自身产品往往也难逃黑名单。”
“国内商家给出的价钱只有国外的五、六成,”宁波童装出口企业老板蔡小玲指出,但没有像外贸一样要求严格的第三方检测。所以尽管做内销没有做外贸赚钱,但是商家根据自身情况和目前的市场环境,只有加强成本控制。然而,“做内销的大量利润空间要让利给渠道,”蔡小玲说。
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在做内销时很多工厂会选择在采购面料时降低标准,这就给市场上流通的童装产品埋下了安全隐患。
据前述业内人士介绍,国内童装市场的销售模式有多种,基本包括自建销售网点或者由代理商包销。对于自建网点,大部分童装企业不具备这一实力,而且费时费力;如果要通过代理商包销,其中的流通环节就一环扣一环,这层层流通环节下来,利润就一层层被剥夺,那么生产商环节的利润压缩就在所难免。
“价格比原来高了,质量却越来越差了。”杨女士告诉记者,一件棉T恤去年才90元,今年已经上涨到150元,“虽然标牌上写100%含棉量,但是一摸就知道没有100%的含棉。”杨女士指出,“撑开服装,可以看出面料里面的涤纶丝。”
为了快速扩张抢占市场,童装品牌商普遍选择将产品代工。在享受代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品牌服装如今不得不面临代工模式带来的风险。
“产品线外包之后,最大的问题是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来自一家品牌运动服装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快速扩大规模,生产线外包成了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据其介绍,代工模式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增加产品质量监管把控风险,品牌服装在生产线外包的同时,产品质量把控能力也开始下滑,“品牌也无能为力”。
国内外知名品牌抢滩市场
千亿蛋糕让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进入童装市场。已有信号显示,今年国内童装市场格局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正见品牌管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童装市场的前三名是阿迪达斯、耐克、巴拉巴拉。
去年末,美特斯邦威宣布2012年春季正式推出美邦系列童装品牌,报喜鸟旗下新推出的童装品牌比路特于2012年元旦正式登陆国内市场,太平鸟、GXG等宁波品牌也投入上千万元准备进军童装产业,其中太平鸟的童装板块已基本准备完毕,即将面市。
各品牌企业作出上述举动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目前本土童装行业的第一品牌巴拉巴拉就出自森马门下。从森马公司的业绩看,在其品牌增速略有放缓的情况下,旗下童装品牌巴拉巴拉的业务前景依然良好,也为森马公司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成长趋势。2011年上半年“森马”休闲服饰实现营业收入219343.04万元,同比增长32.75%;“巴拉巴拉”儿童服饰实现75693.37万元,同比增长57.48%。
有“毒”童装的存在对于婴幼儿健康而言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要让消费者放下心来,一定要靠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对于童装品牌商的进一步举措,我们拭目以待。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