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活牛出口额或将翻倍
据澳大利亚媒体上周报道,澳大利亚政府正与中国政府关于活牛出口问题进行谈判。谈判已接近尾声,如果双方达成协议,那么澳大利亚每年将出口价值高达10亿澳元的活牛至中国。
澳大利亚农业部长Barnaby Joyce表示中澳双方活牛出口协议签订将令澳大利亚每年出口至中国的活牛总数平均达到100万头,且令澳洲的活牛出口总数实现翻倍。
相关链接:
百货业前三季度的惨淡经营,让模式变革呼声再起。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包括王府井、天虹、翠微股份、北京城乡、首商股份五大上市百货前三季财报发现,营业收入下滑成为常态,有的企业净利润暴跌近40%。与之相对应的是,零售业也在加速关店过冬。同时,零售业弱化联营回归自营的呼声在业内此起彼伏。
今年1-9月,除了天虹实现营收120.33亿元、同比增长6.42%的业绩外,其余四大百货三季度遭遇业绩重创。北京城乡营业收入15.9亿元,跌幅达到11.64%;翠微方面下降9.09%;王府井以及首商股份分别下降6.77%和2%。
同时,首商股份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净利润为1.75亿元,下降39.67%;即使是百货大佬王府井也出现了15.08%的下滑;翠微股份的这一数据则下滑34.95%至6613万元。
传统百货低迷,除了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外,商品高价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消费者王女士发现,一款名为恩裳的针织衫,专柜价为2890元,天猫售价为1445元。在今日到来的第六季“双11”,天猫、京东、苏宁、国美等各大电商纷纷打起线上价格战,对线下百货行业造成冲击。
从去年北京老牌百货三利关店到今年百盛、华堂商场纷纷闭店也让业界担忧传统百货的未来。5月,北京华堂关闭了望京店;9月,北苑店关店。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明年初华堂西直门店也将结束经营,这也意味着北京华堂将收缩至5家卖场和1家食品馆。
北商商业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万文英表示,百货业已失去最初的商场买手能力,只扮演“二房东”的角色。要想改变困局,传统百货亟待回归本质,层层盘剥的联营模式应尽快弱化或终结。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零售业相对发达的美国和日本,百货店主要的经营模式是买手制,这使商场的税前利润大多超过35%,最低也在25%左右。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