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价值管理的融合研究
进入新世纪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场变革的初始阶段,这场变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及其运作模式。组织再造、流程创新等名词变得十分流行,企业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已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包括供应商和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和立体的,成本、质量、时间、服务和环境都是促使企业赢得客户、创造价值的关键竞争因素,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不再是利润,而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这个能力指标就是“企业的价值”。如何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自从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开始,就已经成为困扰我们的世界性难题。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已经成为西方企业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着力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最大化不同,这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突出了企业价值在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地位,立足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强调企业的外部市场价值与内在经济价值的统一,因而企业价值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现代延伸和最新发展。正如《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玛格丽特在其着作《什么是管理》中总结到:管理的本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价值,进行价值管理。
基于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由于其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企业价值的方法不同,形成了对企业价值内容的不同界定,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价值管理的定义和内容。汤姆。卡普兰等认为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Aalue-Based Management,VBM)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企业价值管理是一个管理结构,通过评价和管理企业活动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并通过股票价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长来给予奖励。价值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说,价值管理是以价值持续创造为核心,以价值的实现和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过程。其中,价值的持续创造、增加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两个紧密承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心环节。价值的持续创造与增加是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前提,而后者又是前者赖以持续进行的基础。尤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这两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价值的持续创造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才能具体化。正如汤谷良认为“价值管理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价值的持续创造需要找到对应的驱动因素,而这个驱动因素就存在于企业需要的各种资源之中,但是资源的相对稀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能实现企业资源相对动态配置的企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持续创造价值的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需要的各种要素之中,由于企业需要的要素众多,必然产生要素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将要素投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协调融入价值管理中,再将整合后的价值管理绩效信息完整、系统地反映于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创造的价值在要素投入主体之间和谐分配。使社会了解企业承担的公共责任,成为未来价值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建立基于企业要素投入主体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反映和披露完整的价值信息(是一种主要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价值管理的集成信息),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这可能促使人们的担心,主要源于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会过度而导致企业失败的问题。因为对要素投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协调和使企业顺应社会公共的价值取向预期的追求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烦琐的控制程序,以便将错弊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会导致企业的决策和行动速度缓慢、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企业失败。人们最开始往往是忽视企业内部控制,现在内部控制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可能造成“矫枉过正”,因此,如何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企业内部控制职能成为理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企业制度的业主制和合伙制下,就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而言,虽说是采用市场经济模式,但因会计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则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此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主要是承担因企业内部利益冲突及分工协作关系引起的相关管理职能;在有限责任公司制下,企业主体的权益所有者与债主之间以及生产经营控制者与非控制所有者之间因会计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利益冲突,相对于业主制和合伙制而言,要严重的多,由此而导致内部控制职能扩展,即对企业经营控制者和权益所有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治理职能的产生,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模式顺应了治理目标;在股份公司上市环境下,因会计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利益冲突扩展到单个企业主体与整个证券资本市场参与者之间,已经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由此内部控制模式现在出现走向统一的模式,由权威机构统一制定内控规范或指引,保证整个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制度采用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企业目标主要是服从国家宏观计划目标,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和治理,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直接由政府决定,由此决定了其内部控制模式主要是服从国家宏观经济计划和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目标。
由此看来,内部控制的职能,即内部控制能解决什么问题,它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与此匹配的经济模式。换言之,在企业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下,特别是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不同,经济调节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同,企业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同,从而对内部控制职能的需求不同,由此导致对内部控制定位不同,进而提出不同的内部控制职能模式。在当前价值管理时代背景下,由于企业是真实的社会存在,不强调企业整体要素投入主体的价值最大化,就无所谓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只有持续创造价值,以及协调和平衡企业全体要素投入主体的价值取向,保障企业要素投入主体和谐共处,才能使企业顺应社会公共的价值取向预期,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建立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现行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特征脉络,才能深刻的抓住隐藏在表象下的本质。所以,在研究内部控制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当前已经进入价值管理时代,既然内部控制和价值管理的共同目标都是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两支“助力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