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装周:秀场到市场
通过大学生时装周毕业生作品发布,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各个服装类院校的教育方法和专业风格不同,各个地域的院校发展情况也不平衡,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域,院校的教育方法与毕业生的设计能力明显较强,对市场脉搏的把握以及当代设计方法、流行走向的把握比较准确。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举行为各具特色和不同优势的时装院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的机会。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 郑嵘
“未—WE UP”这个主题是由北京服装学院师生集体推出来的,因为学生是新生力量,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虽然立足产业,但是他们可能有更多自我创新意识的导入。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代表未来,或许5年后、10年后,也或者1年、2年以后,他们会成为行业内的新锐设计师,成为行业里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从学校和产业的角度希望看到的,所以北京服装学院2014届优秀毕业生作品发布会以“未—WE UP”为主题。
北服从去年3月开始做自己的北服时装周,所有254名学生的作品都会在此进行展示,在一周之内有近100家企业来看我们学生一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挑选企业和学生互相认可的这样一个平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会收到企业的邀请和面试,或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拿到企业的入职通知书,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非常好,等于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跟行业对接起来,所以我们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就业,也有10%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继续深造。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设计系教学主任 曹建中
要说特点,我认为我们这一届学生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总体水平要明显高于往届学生作品水准。
其中,一些关于结构、解构的设计手法在这一批同学们之中非常受欢迎,在这一次的发布会中也十分常见,成为了占据主要地位的设计语言之一。
其实我们的老师们在准备教学课程的时候也有着“顺势而为”的想法——既然学生喜欢这一设计手法、对其感兴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相应地加强这一块的教学,令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设计才华和灵感更多地展示出来呢?
所以我们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引导他们多多钻研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更自由地呈现自己最终想要表达的效果。另外,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无缝对接是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举办的一个重要初衷,为了加强专业院校、企业和时尚机构间的对接,在大学生时装周期间,主办方携手组织举办了一系列讲座、研讨等专业活动,很接地气。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 刘会明
我认为我们学校作为南派院校之一,学生作品的风格上也更加以实用性、为市场服务为主。我们同学的作品就是秉承着“为企业服务”的目标,以极贴近市场的实用性作为我们的设计特色。在评定学生作品时,实用性大概会占到评判标准的60%~70%,创意性则占到30%~40%。当然,那种既有很高的实用性,同时又不失创意的作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效果。我们此次之所以决定带队北上,其实是有着长远打算的,我希望从今年开始,以后每一年都带领我们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一次“北上”,与北方的各大院校进行学习与交流。
此次我们发布会的主题定为“共生”,这当中是包含了环保理念的,其次,服装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解,因为现在服装行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我也希望能够作为南方院校之一能够通过一己之力,为时尚行业起到帮助与推动作用。尤其南方市场非常大,而教育产业却发展较晚,我们希望能够从“为市场更多地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这方面尽快赶上。
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 王秀山
大学生时装周对于我们学校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这次我们学校也是派出了超过100人来到此次时装周,不论是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的办学水平,都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同时也是每年对全国时尚教育的集中展示,所以我们对于参加此次时装周非常重视。在此次秀上,我们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棒,既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对时装趋势作了自己的解读。
并且,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拉近了我们学生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这对于同学们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今年的学生作品与去年相比较,我认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本届学生作品的创意更加大胆、开放;第二个则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变得更强。这些能力也都在我们校方所开展的“中英两国学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等教学活动中慢慢得到提升,使得我们的同学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