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央行上调准备金率而不加息的理由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本年度的第四次调整,而且在加息以后不到两个星期又做了这次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整,原因何在?负利率的问题依然很严重,为什么这次没有加息?今后货币政策会向何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给出了自己一些解释,仅供参考。
首先,这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选择加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6点:
1. 负利率问题受到热钱流入的干扰,连续加息会增加风险。
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美日突然采取了新一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时再度加息,会激发热钱大量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我们在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就业环境都会大受影响;另外加息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内外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处于上述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不便于连续加息,防止负面的累积效应。
2.抑制物价的力度已在加大,但流动性泛滥的严重性却不减,所以,数量紧缩政策今后还是主旋律。
近期物价上涨主要来自于农产品和大宗商品市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打击囤积粮食、农产品的投机行为。还有启动战略储备,增加平价供给,以减少本国市场对国际高价格资源的依赖。当然,最近关闭一些中小企业和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减少资源的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负利率靠这样的干预手段不让它继续恶化。
但是,流动性泛滥问题依然严重。因为在前期的救市阶段,政府已经投入了很多“高流动性”的准货币资产,而现在由于缺乏“新的增长点”支撑而慢慢地呈现出“多余”的征兆。如果实体经济的修复还看不到希望,从而来不及吸收市场上这些闲置下来的充裕资金,那么,很有可能这些流动性就会通过银行无奈的“信用创造活动”而不断被放大,于是,这些越来越多的资金很容易“变味”进入到楼市和农产品与大宗商品市场进行投机活动,追求虚假的繁荣所带来的暂时的、可观的“资本利得”,以补偿自己在金融危机中所付出的利益损失和资金闲置的 “机会成本”。鉴于此,迅速回笼资金也是央行迫在眉睫的任务。
3. 收紧银根是为了对冲美日等国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近期美联储购买6000亿美国国债的举措一出台,全球金融资本就开始不断去绑架大宗商品,不断开始抛弃美元和欧元,从而投向有储蓄(存量)和经济增长(增量)支撑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一举动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资产泡沫膨胀和本币升值的压力,进而不得不使我们在没有完全调整好自己结构的时候已经开始进入了货币紧缩和强化资本管理的浪潮中。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