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中国经济转型之道
由于银行即将向市场公布上半年业绩,目前正处在规定的“静默期”,他笑着说,“关于银行经营情况的问题一律不能问”。
作为全球市值第二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更愿意超越银行业本身,探寻中国中长期转型命题。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能不能持续升级;另一个是如何改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二元体制。
回顾郭树清的履历,其早年曾就职于国家计委和国家体改委,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设计者之一,并在贵州省担任了三年副省长,对于当前中国存在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颇为了解。
针对当前市场化改革面临种种困境问题时,郭树清告诉记者,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涉及到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资金,和商品市场化不一样,信息不对称问题更突出、监管难度更大、可能的冲击和波动更强,国家也比较谨慎。他认为,一方面,既得利益,对改革形成了阻碍;另一方面,存在认识障碍,怎么权衡利弊得失,有时比较困难。
郭树清兼具银行家、官员、学者三种身份。在学者和行政官员之外,郭树清在中国金融体系内的历练也异常丰富。先是出任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并兼任中央汇金公司董事长,2005年空降建行担任董事长,并推动建行上市。
银行业是中国宏观调控的晴雨表。透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转型,将目光拉向整个宏观经济的纵深,才能理解其运转逻辑。郭树清长期就职的两类部门——银行与政府,也正是对中国经济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机构。
政府部门既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也是经济改革的操盘手,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发展提供制度红利。政府部门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经济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对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实现转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与郭树清的对话,沿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预判、长期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银行业联动这条脉络,一一展开。
“硬着陆”可能性很小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调控通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任务。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后,新的增长动力源如何接棒存在变数。以地方和国企为主导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路径,面临质量与效益的拷问。美国、欧元区出现债务违约风险,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再次突出。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如何平衡好短期调控与中长期战略的关系?
记者:通胀高点不断后移,增长放缓趋势已现。市场忧虑滞胀和硬着陆风险。如何分析和判断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郭树清:对于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增长问题,有人担心速度下降,会滞胀、硬着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从中长期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从短期来看,虽然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刺激措施减弱,但是贷款增长仍然较多,直接融资增速更快。中国经济中资金的充裕程度是国外的市场环境不能相比的。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增长非常少。因此,考虑这些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滞涨甚至出现硬着陆是不太可能的。
从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显然比前两年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属于高速。“十二五”规划中,目标速度定在7%,而2011年上半年是9.6%,北京是GDP同比增速最低的省市,仍然保持在8%。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评价,要看判断好坏的价值尺度如何定位。目前,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未来宏观经济应该更重视效益、质量,而不是速度,一看到GDP增速低了一点就接受不了了,这样的话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东部沿海的部分产业应加快向内地转移,有的产品和企业也会向东南亚的欠发达国家转移。中国通过高耗能高污染来提高经济增速的产业很多,未来我们可能要花更大的代价来解决环境、资源和结构失衡等问题。
记者:近期发生的美国国债违约风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这将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如何评价欧美债务风险?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