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将是家纺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压价格放手一搏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但从2014年开始,这场战争似乎变得比战场更残酷,家纺界更是一片混乱。从2014年末的纺织品出口额锐减,内销各家纺品牌的销售业绩不佳,到2015年初进口纱线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一切都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一个月前,我刚刚以每吨19000元的价格从印度采购了5吨21支单纱,到现在每吨缩水1500元,而经销商的嗅觉对原料价格太灵敏,要求降价的呼声不断,现在我们的处境是不卖不赚钱,卖就赔钱。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往外发货,至少这样能减少库存,回笼资金,保证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河北山峰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山峰说。
对于家纺企业来说,原材料的价格是构成产品成本的最重要部分,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纱线因为含棉量高,纱线杂质少,一直以来深受很多国内家纺企业的青睐,但是“断崖式”的下跌让一直以来用进口纱线做产品的家纺企业身受重创,巨大的库存只能按照最新的纱线价格重新定价。
“我们公司虽然库存压力很大,但产品大部分都是用国产纱线做的,国产纱线价格浮动没有像进口纱线那么大,所以业内客户倒逼降价的情况下,我们的损失并不大。实际上,在客户提出降价要求前,我已经主动调整了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降低了0.2元~0.3元,这样批发商容易接受,我也能够保证毛利润。”艳军巾被厂总经理孙艳军告诉记者。
经济就是一个矛盾体,种种变化中自有规律可循,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调节之前先发制人,也许会事半功倍,而慢一步很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企业的消失。
库存多质量仍严格
“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的口号都挂在嘴边,但能做到为消费者跟产品质量“较真”的家纺企业还是少数。在库存压力巨大、市场前景不乐观的严峻形势下,不少企业选择适当调整产品采购原料预期价格等方式控制生产成本,坚持采用以往生产标准的企业为数并不多。
2013年的夏季,一场雷暴引燃了上海双德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车间,整个车间60多台机器被烧毁,工厂生产瘫痪,财产的损失不但没有难住总经理魏百里,反而坚定了他推动企业转型的决心。在这场火灾后,他卖掉了剩余的全部机器,以超过40万元一台的价格上马了10台高速箭杆织机。企业产量很快得到了提高,产品也实现了更新换代。虽然在火灾过后,企业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魏百里仍然选择大刀阔斧地改革下去,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还优化了企业的生产水平。
“2014年末,清点库房后我发现大约还有1000万件存货,这些货不是卖不出去,而是订货的客户虽然多,但因为工厂里的缝纫工人后整理做不好,所以一直不敢发给客户。公司的缝纫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总是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标准。”魏百里说。
记者仔细观察该企业生产的毛巾后发现,其实他们的产品缝纫走线很精致,针脚密度也掌握的非常好,却还是不能达到魏百里的要求。
作为一家家纺企业,首先要明白产品质量才是赢得消费者口碑的主要保障,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细节则成了许多家纺企业的真正竞争点。这一点国内家纺企业可以借鉴部分德国和日本企业的经营思维。
“日本的许多毛巾企业虽然规模远不如中国,但产品的质量能够保证,设计又很新颖,加上后期整理过程中对于每个细节的严格把关,使得日本毛巾看起来产品档次很高。”知名设计师刘树虎说。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