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纺企业十年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棉纺行业是传统行业,也是应用各种高新技术的重要行业,科技的进步有力推进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10年来,棉纺行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大了提升技术装备、淘汰落后的产能的力度,品种更加丰富,产品质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安徽华茂集团一直注重产品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品种的开发,在积极开发纯棉、涤棉品种的基础上,企业先后开发出差异化的麻、毛、丝、羊绒、竹纤维等品种。据统计,仅2011年,企业就开发新品种1249只,最高纱支达到330S。仅今年1~8月,就已开发新品种984只,新产品的年产值始终保持在50%以上,实现了精品化和品牌化。特别是通过不懈地努力,2011年开发出的600S纯棉特细精梳纱,标志着安徽华茂集团技术水平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培养,从来都是治国兴邦的主题。10年间,棉纺行业立足长远发展,着重培养高技术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纺织工人中,大学生从业人数明显增加,为企业以及整个棉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老技术员工新理念的灌输、技术的系统培训,为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棉纺织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途径。孚日集团棉纺一厂着力在提升员工工作技能上下功夫,努力培育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员工队伍。通过开展员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以学技术、练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培训,使员工在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武汉裕大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和谐企业创建中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技能培训。公司培养了第一个农民工全国劳模——伍亚媛,从工人中培养出跻身于武汉市十大高级工人工程师的田青。目前,在武汉裕大华公司的培养下,公司内有13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和市级劳模及五一劳动奖章,公司员工队伍逐年趋向稳定。
质量提升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一直视质量如生命,公司始终坚持追求“产品质量代表行业公认品牌”的崇高目标,以提升质量为第一要务,从2001年起就开始着手围绕纱线毛羽、棉结、纱疵等开展质量攻关。2003年我们创建公司质量攻关委员会,建立了工艺、专件、操作、空调、设备、异纤等8个攻关小组,每个攻关小组由数名本专业人员组成,不断地开发新品和对产品的质量提升进行攻关。近年来有1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省、市质量管理先进成果。目前公司的质量水平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多项产品荣获全国纺织行业用户信得过优等产品。优秀的产品品质量也促成公司市场话语权的增强,近3年公司先后主持承担了《精梳棉粘混纺本色纱线》国家标准和《精梳棉涤混纺本色纱线》、《普梳涤与棉混纺本色纱线》2项行业标准及《棉与化纤混纺纱线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等的起草制定。
节能降耗
随着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提高各项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节能减排和节能效果明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重点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平均降低3%左右。
“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山东宏诚集团创建节约型企业,为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技改投入,积极采用目前国内外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前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从2003年起,宏诚集团连续几年斥资数亿元设备更新,淘汰老旧的消耗大的设备。至目前,集团拥有特宽幅无梭织机800余台,环锭紧密纺20万枚,进口筒子染色机23台,电脑测配色和自动开滴液系统1套,技术装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棉纺织产业已形成年产棉纱15000吨,棉布4000万米,色织布1000万米生产能力。近几年,宏诚集团先后斥巨资在纺纱一、二车间新上异纤自动分离机5台套,用机械代替人工拣杂,拣杂效果比人工拣杂三丝疵点降低6%以上,减少用工达100多人,用电、用棉等各项消耗明显减低。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